芬蘭語(Suomi)是芬蘭人的語言,大部分(92%)國民的語言,也被境外芬蘭族僑民所用。它是芬蘭的兩種官方語言之一,也是瑞典的一種法定少數(shù)民族語言。屬烏拉爾語系芬蘭—烏戈爾語族(瑞典的芬蘭語包括標準芬蘭語和稱為Menkieli的一種方言。)芬蘭語輔音少,單詞長,元音豐富,語法非常復雜,有15種變格。
與芬蘭語最接近的親屬語言是愛沙尼亞語,卡累利阿語,外普斯語(Veps),呂德語(Lude),沃特語(Vote)和利沃尼亞語(Livonian)。這些語言使用于芬蘭灣南部和東部區(qū)域。其中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使用最為廣泛,詞匯和語法也比較接近。經(jīng)過短期練習之后,芬蘭人和愛沙尼亞人可以相互聽懂對方的語言。而芬蘭語和匈牙利語關系較遠,它們的親屬關系也只能根據(jù)歷時語言學的背景來確定。一般來說,芬蘭語與匈牙利語的距離,如同印歐語系的德語和波斯語的距離一樣遠。
芬蘭語是一種黏著語,動詞、名詞和形容詞都有格的變化,也是一種綜合語,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主要靠詞本身的形態(tài)變化來表示,所以看其印刷的文字,即使是地名如“Beijing”其詞尾有許多種變化。如“Beijingilainen”是“北京人”,“Beijingiss?”是“在北京”,“Beijingist?”是來自北京”。由于大多數(shù)歐洲語言都屬于印歐語系,而芬蘭語屬于烏拉爾語系,因此造成了芬蘭語單詞詞根和絕大部分其他歐洲語言差別很大,又因其語法非常復雜,所以被公認是極其難學的語言。由于該語言過于冷門,且學習難度極大,目前,中國境內掌握芬蘭語的人數(shù)不足百人。
語言歷史
最早的用芬蘭語所寫得的文獻出現(xiàn)在16世紀初葉,土爾庫的主教米卡爾?阿格雷考拉(Mikael Agricola)用芬蘭語翻譯了《圣經(jīng)》的一部分。到了16世紀,才有許多芬蘭作家開始用芬蘭語創(chuàng)作,但是重要的文獻還是用拉丁語寫作的。直到1809年芬蘭還是從屬于瑞典的,而之后一直到1917年芬蘭則是沙俄的大公國。在芬蘭從屬于瑞典期間,芬蘭語只是第二語言。直到1863年,在直接涉及芬蘭語為使用語言的居民的事務時,芬蘭語才被政府頒布與瑞典語具有同等地位。
阿格雷考拉用dh和d 代表濁舌齒擦音(相當英語中在this 中的th),用tz 和z 代表清舌齒擦音(相當英語中在thanks中的th),后來語音有所變化,舌齒擦音已經(jīng)在芬蘭語中消失,在東部方言中dh變成了j和v,在西部方言中變成了r或l,tz變成了ht 或 tt;他用gh 和g 代表濁軟腭擦音,不過這個音也已經(jīng)消失;他用Ch, c 或 h 代表清軟腭擦音,現(xiàn)在這個音已經(jīng)變成喉音h了;阿格里高拉創(chuàng)造了許多詞,他用了大約8500個單詞,有60%現(xiàn)在還在使用。
芬蘭語在很長時間內都受到瑞典語的影響,特別是詞匯。從圖爾庫被確立為首都開始,可以說芬蘭語的標準語是從西南方言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。到19世紀又增加了來自東部芬蘭的影響。
民族主義運動對芬蘭語的語言也產(chǎn)生了一定影響。許多語言學者都想將芬蘭語“芬蘭化”,這是指廢棄瑞典語借詞以及一些直接借自于瑞典語的語法結構。